第一篇:《酥油》读书笔记
去了一个地方,总觉得留下些文字,无论是攻略还是游记,才算是结束,或许看完一本书也是一样的。在来回三亚的候机和飞行时间读完了《酥油》这本书,我迟迟没有打开下一本小说,似乎是在整理完思路前不愿意那么做。书中描写的情景与我处的环境是强烈的反差,一边是艰苦卓绝的草原生活,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接受着大自然的考验,有时候甚至是生死的考验,另一边是海边度假般的生活,一切生活上的舒适都被安排的好好的,唯一要做的事打扮和享受。
我读着书的时候难过着,不读书的时候享受着,关于如何更心安理得地享受物质生活,我至今仍在摸索之中,然而这并不是我看完这本书主要想说的。其实书的前半部分,让我想到了《狼图腾》中许多的描述,同是描绘草原生活,我读来却没有《狼图腾》引人,可能是因为我是个崇拜自然的人吧,对于已经存在的自然法则总是充满着好奇,又充满着尊敬。读完整本书后,我才意识到这种压抑来自于哪里。
《狼》本质上写的是自然,虽然后期也写到一些人类活动如何干预了自然,以及狼性如何可以帮到一个民族的性情,但最主要还是刻画了自然本身的模样。虽然也为篇中大自然的残酷而难过,也为篇末草原被破坏而心痛,但这是单一的情感,换句话说,很容易可以分辨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判断的标准就是大自然的法则,顺应它便是好的。但《酥》写的是制度,是信仰,政策,风俗下的制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去判断如何是对的,如何是错的,甚至如何更好都不知道,想到最后,便是无解,所以压抑。
这些真真实实存在着的压抑,倘若就当没看见,也可以过生活,看见了记在心里,也过着每一天,我着实不知道除了一份牵挂还可以做什么。
第二篇:《酥油》读书笔记
《酥油》读书笔记
去了一个地方,总觉得留下些文字,无论是攻略还是游记,才算是结束,或许看完一本书也是一样的。在来回三亚的候机和飞行时间读完了《酥油》这本书,我迟迟没有打开下一本小说,似乎是在整理完思路前不愿意那么做。书中描写的情景与我处的环境是强烈的反差,一边是艰苦卓绝的草原生活,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接受着大自然的考验,有时候甚至是生死的考验,另一边是海边度假般的生活,一切生活上的舒适都被安排的好好的,唯一要做的事打扮和享受。
我读着书的时候难过着,不读书的时候享受着,关于如何更心安理得地享受物质生活,我至今仍在摸索之中,然而这并不是我看完这本书主要想说的。其实书的前半部分,让我想到了《狼图腾》中许多的描述,同是描绘草原生活,我读来却没有《狼图腾》引人,可能是因为我是个崇拜自然的人吧,对于已经存在的自然法则总是充满着好奇,又充满着尊敬。读完整本书后,我才意识到这种压抑来自于哪里。
《狼》本质上写的是自然,虽然后期也写到一些人类活动如何干预了自然,以及狼性如何可以帮到一个民族的性情,但最主要还是刻画了自然本身的模样。虽然也为篇中大自然的残酷而难过,也为篇末草原被破坏而心痛,但这是单一的情感,换句话说,很容易可以分辨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判断的标准就是大自然的法则,顺应它便是好的。但《酥》写的是制度,是信仰,政策,风俗下的制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去判断如何是对的,如何是错的,甚至如何更好都不知道,想到最后,便是无解,所以压抑。
这些真真实实存在着的压抑,倘若就当没看见,也可以过生活,看见了记在心里,也过着每一天,我着实不知道除了一份牵挂还可以做什么。
第三篇:酥油读后感
小说的女主人公梅朵以一颗大爱之心,排除艰难险阻,去藏区的麦麦草原搜集孤儿,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照顾和教育,在她周围,有月亮、好心的喇嘛和很多心地善良的藏民的无私帮助。经 过共同的努力,她的孤儿学校有了二十五名学生。慈悲的作者,在把自己金色年华献给这些孩子的同时,也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所画,比如阿芷。在面对可怜的弱势者时,作者的爱是厚重而没有疆界的。
我为梅朵当初选择留下的强而震撼、起敬,更为梅朵最后无奈离开的弱而感动、伤怀。无奈,这两个字里面包含了太多太多,那是辛酸,是失落,是遗憾,是悲凉。无奈的(本文来自:wWW.)离开,是没有掌声和鲜花的离开,是耕耘之后没有收获的收场,是呕心沥血之后没有结果的黯然,是意志力在身体面前的挫败,是生命毁于日常的悲哀,是命运打败希望的残酷??其实,这就是一个真实、普通的生命,梅朵所以让我不能忘怀,正是因于此:她生命中的强和弱,都被那片神奇的土地成倍地放大了。
离开,并不意味着放弃,梅朵确然也没有放弃,她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找到下一个梅朵,接过她手中的火炬,继续在麦麦草原为大爱而讴歌、跋涉。我是如此发自内心地希望她的这个愿望能够实现,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愿望,也是一个伟大生命的延续。
人在自然面前是脆弱和渺小的,可是人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来的相互关心依赖的情感又体现出了无法形容的伟大。一个娇弱的都市女子,用自己坚强的毅力为孩子们在他们的内心里面点燃了一盏温暖的酥油灯,这些孩子们长大了以后,也会延续老师爱的理念,继续为
其他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点燃心中的明灯。善良和爱,能够在这样的相互温暖中得以不断地延续下来。
“用身体一生也不够,用心灵,也许只需要一次皈依”。我想,这是对于我们每个人内在力量的最好诠释。其实梦想、爱与勇气从来都贮藏在我们的内心。也许只要一次低头,一次静穆中对自身内在的观想,那种原本属于我们的力量,就会涌现。
第四篇:《酥油》读后感
难得有大把时间来休闲,来读书,周日花费了近一天的时间看完了《酥油》,在读的时候眼前时常会浮现高原上美不胜收的景色,宽阔的草原,头顶着太阳,独有的转经,深深地高原红,纯洁的眼睛,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原生态的文化传统,原生态的歌声,在那里洗涤心灵,浇灌心灵,沉醉其中,不能自拔,《酥油》读后感。
时常为里面的故事所感动,就觉得故事的情节像演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呈现:
一个汉姑娘----梅朵
一个康巴汉子---月光
几十个孤儿
还有无限风光的高原美景,自然纯净,读后感《《酥油》读后感》。
那里的人们是那么地淳朴,淳朴的有点原生态,那里的文明很落后,落后的有些愚昧,有点好笑,但是却笑不出来,也明白了放羊娃娶妻生子,继续放羊的故事。
残酷的自然环境,雪崩,洪水,泥石流;严峻的生存环境,下雨打伞睡地铺,高原反应,吃不惯的生牛排;传统与文明的冲突,逃课去流浪,不讲卫生,阶层制度严重。梅朵克服重重困难,把文明和知识送到高原,在那里生根,发芽,梅朵和月光的故事也很感人,虽然没有想象的那般完美,但还是很美好的,也希望文明文明像太阳那样沐浴在那块圣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第五篇:读后感-酥油
《酥油》读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盏酥油灯。江觉迟的那一盏,点燃在遥远的藏区草原。
——《点亮一盏酥油灯》 酥油是藏族食品之精华,高原人离不了它。 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奶、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藏区人民最喜食牦牛产的酥油。产于夏、秋两季的牦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羊酥油为白色,光泽、营养价值均不及牛酥油,口感也逊牛酥油一筹。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在食品结构较简单的藏区,能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 酥油在藏区用途之广,功能之多,如非亲自目睹,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世界上总是存在很多无法想象的事物或是人,无论是引发大家无限热情探讨的奇闻异事亦是某些不起眼的小事物,如同酥油。
很多时候会想,世界太大而自己太微小。一直很想去旅行,只为亲眼看到爱琴海的湛蓝抑或所有美丽的事物的耀眼光芒,只为真切的感受发生在那些地方的人间疾苦。所谓,只有把自己变成一个真实的弱势者,你才能真切地感受人间的疾苦和贫困,就像是《酥油》的作者。
那是一个属于梅朵的美丽的故事,属于作者的美丽的故事,但这又不仅仅是个故事。它发生在远方的西藏的一个无名的草原。那是一个如同我们想象中一般漂亮的青青高原。晴空,雪顶,青草,由远而近的悠扬的歌声,还有空气中淡淡的酥油的香味。独一无二的高度铸就了别样的风情。万里晴空,淡淡的蓝艳,洁白的雪顶,仿佛圣洁的莲花,此般场景此般氛围,天地之间,犹如庄严的神殿,让人不禁想朝拜。
而草原,那是一片完全与外界隔绝的原始草原。它处于千万道青幽山梁丛中,由一块块小型草场拼连而形成。曲折的草场,有着无数不规则的边缘界线,自高山之巅铺展开去,又无限到遥远的地方去。
在草原茂盛的草线尽头,耸立着一座在炎夏也会覆盖花花雪冠的高大雪山。
山腰间,苍茫雪线上陡然吐出一条发达冰川。冰川一路壮大地伸入下来,钻进周围的冷杉林,云杉林,和高山杜鹃群。形成冰川和森林、原始草莽又冰清玉洁的清寒世界。
草原上羊群牛群,奔驰的马匹,草原人民勤劳的工作的身影。一切听上去是那么的美好。 但是,这又何尝是真相。
天空的空广,白雪皑皑的山顶,正是因为无法企盼的高度而带来的空气稀薄、温度偏低。对于人体来说,这并不是理想的生活条件。迄今为止,生活在藏区深山草原上的人们,因地理环境恶劣,时常遭遇泥石流和山体塌方,至今未能通电修路。他们生活几乎与世隔绝。所有的美好只是表面的浮华,我们大多数人的脑海中的藏区只是臆想中的构造。摄影师带来了自然的美感,导演们诉说着生活最终归于美好。而事实呢,《酥油》的作者根据自己零五年后在藏区草原义工支教的经历,充满感情地写出了一个既绝望而又美丽的故事。书中的梅朵千辛万苦来到深山草原,把全部的热情和爱留在这里。从一个如花美眷成为一个百病缠身的女子。为了那一个个寻找出来的孩子,为了那斑驳残破的碉楼学校,为了给流离失所的孩子们一个庇护所??
月光是喇嘛安排帮助梅朵开展工作的当地草原男子,梅朵和他以及那些他们一个一个从深山草原里找出来的孩子相依为命。梅朵和月光,渐渐相爱,深爱,经历生死,不管是遭遇泥石流,还是雪崩,他们不离不弃。
然而,梅朵的身体终于支撑不住了,胃病、贫血、吐血。月光恪信寺庙的力量,可是寺庙救不了梅朵的身体。
在梅朵的带领下,我们逐步走进藏区人们的真正生活。巨大的自然灾难,落后的生产技术,受限制的环境条件,一切的一切真真切切的摆在面前。无法比拟的庄严肃穆,代价却是生活的原始以及饮食的单一。作为一名非酥油女子,梅朵始终无法适应高原的生活。但是,梅朵是那么的想留在这儿,为了.......
总有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恶劣的环境,造就了藏区人民的艰苦性子;耸立的高山,环绕的白雪,四围的美景,带来的却是交通的不利,信息的封闭,随即而来的便是思想观念的陈旧,信仰的坚韧。这一点,带给了梅朵深深的无奈。
那些明亮的孩子/也是你的希望
孩子,简单的一个词通常意味着很多。而这个词,也正是梅朵的希望,梅朵留在藏区的动力以及不舍。梅朵来到藏区,来到这个只有酥油一样的女子中,来到这个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来到高原支教。
无数的无法适应,无数的访问挫折,无数次的寻回,无数次的教诲,所有的责任对于梅朵来说都太沉重。可是,梅朵何时真真放弃。是的,她不会放弃。你让她如何放弃稳重好学的阿嘎,做事认真仔细的苏拉,活泼可爱的小尺呷,以及所画,还有其他很多的孩子。梅朵多么希望能一直教导他们。梅朵知道知识的重要,她也知道孩子们的渴望。所以,无论怎样,梅朵都不会想到放弃。同样,孩子们也不会放弃。
这不禁让我想起那些在深山的孩子。教室不过是山洞,孩子们基本都要走上3、5个小时才能到学校读书。可是,孩子们很开心,因为有书可以看可以读。当然,我也知道,播放出来的只是好的方面。或许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热爱,所有的孩子都明白。但是,要相信,老师们默默的努力教学,为的只是孩子的未来。
就像女大学生李灵,为留守儿童办学。她为名还是为利?当然都不是。她只想为孩子们能去拥抱更好的未来而努力。
2014年,李灵从河南省淮阳师范学院毕业。她回家后看到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辍学在家,便萌生了在家乡办学的在念头。父母和亲朋的支持下,她用家里20多万元的积蓄办起了周口淮阳许湾乡希望小学。在学校,她是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在她的辛勤操劳下,这个学校有了7个班,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学费全免,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7年来,李灵为了办学已经欠了8万元的外债。 为了自己学校的孩子能坐在宽敞的阅览室里看书阅读,李灵趁着放暑假,向父亲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她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沿街收购各种书籍。烈日下,李灵骑着破三轮车穿街过巷,拿着秤一斤斤地回收旧书本。她用汗水载回了孩子们的“精神食粮”。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刘姝威这样评价她:身旁是300多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背后是那些在外打工父母们心中的挂念与寄托,这位乡村女教师赢得众人尊敬。 张瑞敏:为了孩子四处奔走,眼角有了皱纹,双手不再细腻,但是她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学校的课堂,她是让全国人民尊敬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又或者是胡忠谢晓君夫妇。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14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14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再如资深记者张平宜。曾经的她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14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2014年,她履行自己的承诺,为村庄小学兴建了崭新的教室。此后她辞去百万元年薪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11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14年至今已培养百余名毕业生。.
此般那般,正是因为那些明亮的孩子/也是你的希望。教书育人,后者为所有老师毕生的殷切希望。
纵然那个青年渐行渐远/他结愁的背影/也是你的牵挂/他身体匍匐的地方/也是你的天堂 5行字,述说着无尽的忧伤。梅朵的爱情在一次车祸后无法弥补。月光在误以为失去梅朵后终入空门。再次的相见徒增的只有悲伤。月光不再回到月光。尼泊尔的修行,一年还是一世,梅朵无从得知。
现实之于梦想,梦想之于现实。能有多少人能在现实上实现自己的梦想,又有多少人在现实的压力下改变自己的梦想,甚至,离开自己的梦想。
梅朵终究没能实现她的梦想,但她始终在坚持。无愧无怨。
我不知道自己在读这本书时,是将它当做了一个故事还是作者的一段经历。或许,我也不需要明白。我或许只要明白,梅朵一样的人们游走在世界各地,在构筑自己的梦想;阿嘎、苏拉般的孩子们没有被抛弃;梦想之于现实,无论结果如何,请用双手点燃那盏酥油灯。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