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心得体会

观《无主之地》有感(精选多篇)

时间:2025-04-08 07:11:06
观《无主之地》有感(精选多篇)(全文共6824字)

第一篇:观《无主之地》有感

观《无主之地》有感

《无主之地》是一部战争讽刺片,是一部幽默机智的黑色喜剧,清新生动,情节扣人心弦,风格简洁明快,它从一个别致有趣的角度揭露了战争疯狂而荒谬的本质,它呈现出鲜明的反战立场。说它的角度别致是因为它没有战争电影中常见的枪炮轰鸣、千军万马、鲜血四溅、尸横遍野的场面,但没有人会不承认它是一部优秀的战争电影。它只需要一小群人就把战争的本质表现得淋漓尽致,比起巨大的打杀场景更能触动人的精神深处。

四面楚歌、风声鹤唳、刀光剑影、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短兵相接当然有视觉冲击力,但这种镜头看多了也没意思了,不是人多的战争就好看,就能反映战争的本质。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一千万人死亡只是一个统计数字,一个人的死亡却是悲剧。"《无主之地》就是"以少胜多",它把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两个民族、国家的命运浓缩在三个人身上,少数人就把战争的残酷、荒诞表现出来。《无主之地》的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曾经在一篇访谈中说到,他不喜欢拍摄战争,战争从来不是优秀的电影主题,拍电影主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处理主题的方式。

西基的情人曾经是尼诺的同学,如果不是战争,或许他们有可能成为朋友,可是他们有机缘巧合地被丢在同一个战壕,成为敌人,到最后双双死亡。拆弹专家帮塞拉拆除地雷的时候,塞拉把手上倒转的照片慢慢转正时,这是一张塞拉的心上人的照片,就是这个镜头让我觉得塞拉可能是没有获救的,总觉得这个镜头是塞拉走向死亡的铺垫和预告。

在电影中,战争中一个小小的事件引发了世界媒体的注意,媒体在这场拆地雷的事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如果没有某国际电视频道的女记者简的帮助,法国蓝盔部队的马钱德军士也不能请来地雷专家,也不会有下面的情节发展。维和部队和记者的关系是对立的,维和部队的虚伪,部分官员对战争不关心、不干涉,媒体对战争报道的无孔不入,使得战场上普通的拆地雷事件向着戏剧化的方向发展,到最后演变为一场荒唐的悲剧。

我们可以看到,在战争的报道中,媒体为了获取消息,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吸引受众,他们真的是可以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采取偷听联合国维和部队的电台。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新闻媒体赋予战争更加深刻和广泛的内涵,日益成为左右战局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以往,新闻媒体可能被禁止向外界发布有关战争的信息,或者只能通过官方的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和通过对参与军事行动的军人进行采访获得信息,后来逐渐发展到媒体记者可以被安排到军队中去,与部队同住同行,甚至跟着部队上前线,这样媒体记者就能获得更多现场的信息。

媒体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官员由于电视新闻媒体对其活动进行报道,记者威胁将维和部队的"不干涉"行动曝光,官员迫于巨大的舆论压力而不得不对躺在地雷上面的塞拉实施救援,女记者珍妮的说的一句话"能监察数以百万观众的回响将极之有趣",可见,新闻媒体有着广泛的受众群,这也是维和官员所顾忌的。实际上,政府处理和媒体的关系是考量政府自信心、承受能力、透明程度和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勇气的一项重要指标。新闻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倾向、议题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背后所隐藏的利益关系。

电影中,新闻媒体为了争取更多的新闻素材,想比同行挖取更多的独家新闻,他们忽略了战争带给士兵的痛苦,就如女记者珍妮在采访尼诺时第一个问题就是"炸弹是你放在他身上的吗?"这个问题对尼诺来说是一种羞辱,而尼诺听了这个问题拒绝接受采访也是理所当然的。新闻媒体到底在战争中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在女记者珍妮间接帮助下,塞拉等来了地雷专家,联合国维和部队也采取一定的实际行动,这应该说是媒体的功劳,新闻媒体舆论的影响力很大,他们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但当塞拉身下的地雷无法拆除时,媒体却在官员的说服下离开了,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向世界报道的,可是媒体没有发觉这一新闻点。珍妮的摄影记者在将离开时问她是否真的不用拍战壕,珍妮说了句:"不用,战壕就是战壕,还不是一样?"

这也反映出政府引导舆论的能力,官员为了顾及其公共形象而对记者说谎,无可否认官员说的这个谎言的确高超,他说塞拉已经获救了,而他们也将举行记者会交代事件,虽然这只是暂时掩盖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一旦谎言被拆穿了,影响的不仅是政府形象与声望,甚至还危机到社会的稳定。其实,官员也有他们的难处,他们不仅要把信息以适合媒体的有效方式进行发布,更需要应对来自媒体的质问与挑战,但这不能成为他们掩盖事实真相的理由。我认为政府应该加大信息的透明度和开放程度,提高自身引导媒体报道议程的能力,当然这要把媒体引导到正确的地方,决不是欺骗媒体,虚报事实。《无主之地》表现的新闻媒体形象是好坏参半的,但这些新闻媒体对战争有什么作用呢?他们的介入使得小小的战壕变成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对于问题的解决并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司令部领导、地雷专家、维和部队都招来了,但地雷还是没有拆除、塞拉还是没有获救,战争还在继续,新闻媒体连最后的真相都不知道就离去了。

媒体对战争的报道出于某些利益关系或许会有偏差,同时也有疏漏,即使是在有大量信息来源和大量信息输出的时代,我们还是能从战争的报道中看出许多疏漏,有一个外国杂志出版商曾经说过:"所有的战争都没有得到全面充分的报道,所有的战争都是一团糟,人们只能希望得到一些零零星星的消息。"有些媒体夸言可以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全面掌握事态的发展,不过是商业宣传的滥调,正如战争双方都在标榜"最后的胜利必定属于自己一方"一样。

新闻传播的特性之一就是公开性,要将事实的本源和受众需要的信息最大程度地公开,以维护受众的知情权。现在战争由于媒体的介入,记者嵌入式的采访、现场直播等手段的出现,变得比任何时候都透明、公开,这有利也有不足。有些记者为了挖掘独家新闻,不惜一切代价,有时甚至泄露了军事秘密,带来军事损失。

在所有人都走后,塞拉依然躺在地雷上,他只能和战壕一起沉寂下去,最后消失在黑夜里,塞拉是受苦民众的代表,电影的结局告诉我们,战争不仅是荒谬的,而且是绝望的。波斯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的语言是相同的,西基和尼诺虽然是敌人,但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维和部队和记者需要尼诺进行翻译才能与西基和塞拉沟通,他们不只是语言上的不同,最深层的是身份、立场、利益的不同,我觉得这在侧面也反映出维和部队与记者并不能融入到战争的受苦人民中,不能站在战争双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到最后,就只剩下官员领导的一句"无论我们做怎么,也于事无补。"他们并不能真正体会受苦民众的悲痛。

《无主之地》是一部机智幽默的黑色喜剧,透过这个黑色喜剧,导演揭示了战争的冷酷,同时也嘲弄了民族主义的狭隘,以及国际主义的虚伪脆弱。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媒体、政府之间关系的思考,是一部值得用心感受的战争电影,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优秀电影。

第二篇:读《英雄的用武之地》有感

……此处隐藏1545个字……的女生,直白地说,她并不漂亮,但非常自信,因为她对待事物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我想说的是,在今天的中国我们需要一种更全面的评价标准,不能让赚钱多或长得漂亮作为男人女人们成功的唯一标准。正如那个女生所说,当你满足了基本生活需要以后,是否还保有心中的梦想?我想这个梦想,不仅仅是房子和轿车,它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或者是一种驱动力。就像一个班级如果只按学习成绩进行排名,那么有成就感的永远只是排在前面的几个同学,而大部分的同学过得比较郁闷,做着也许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事情;但如果在所有人的意识里增加一些评价标准,比如社交能力,创造力,心理素质,领导力等这样社会上所适用的能力,那么大部分同学都可能会找到自我认同感,不仅心情会更加愉快,而且都会有更强的自信心和驱动力去发挥自己的优势。

再谈谈那位来自香港的同学, 我也和张东生一样,曾经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于是高中过得很迷茫。可是,我也做了像张东生的那般潇洒,读了两年之后,再把自己从主攻文化课上转移到了做一名艺术生。但是他对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见解,这对我们这些刚刚经历完9年应试教育的人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其实对那位清华学子也不能完全否认,虽然他在表达自己对前途的看法时,却是那么的含蓄和犹豫,这一方面体现了内地教育的死板,但另一方面,我们该与这位似乎比较沉闷的清华博士一样,用严密的工科思维去做实际工作,独立思考,努力去做。而这一步也许更加艰难。

我已经是一名步入大学的学生了,也清楚就业和择业这一条路离我不远了。

在当今的这个社会上,就正如那些人所说的:你的学业并不一定决定你的择业,但是在你择业之前你一定会把你的学业摆在第一位。我们谁都不是神仙,对于自己的前途谁也不能未卜先知,学业之路该怎么走,择业之路又该怎么走,这不是一个人能左右的!也不是我们这一代人能左右的!对于学业与择业的路在何方,只能靠我们自己去体会去探索!

第五篇:观2014有感

科技之光——观 科技之光——观《2014》有感 之光—— 》
最近有关世界末日的言论甚嚣尘上, 当然绝大多数人都是开开玩笑而已。 虽然科学早已 揭示地球会在很久的以后的未来毁灭, 而且已经有地球人已经开始为为广大的人类寻找新的 家园了,但是毁灭毕竟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情。但是自从《2014》这部电影上映以后,世界 末日似乎被提上了日程,人们每当听说哪个地方发生地震,就自然而然的想起《2014》 ,好 像也是为了顺应这个潮流,有关地震的报道也是出奇地多,而且几乎每次都被置顶。 但是,对我而言,世界末日还是很遥远的,虽然最近在一些门户网站上有笑言温家宝出 售诺亚方舟船票的事, 但是我还没有为遥远的将来沟渠船票的打算。 《2014》 在 这部电影中, 我更关注的是电影中那个最终逃过劫难杰克·杰克逊一家。他们命运的发展起落才是我心中 的真正所向。 在影片的开头, 艾俊咸斯利发现太阳活动导致地球的内部发生了变化, 既而可能威胁到 地壳的安全, 给我们展现出地下炎热的世界, 也为后来的滔天巨变埋下伏笔。 后来, 杰克·杰 克逊带着两个孩子去黄石公园度假,却发现曾有美好回忆的湖泊已经干涸了,而这个 地区也成为了禁区。在黄石公园度假期间,充满疑惑的他在黄石附近的营地偶然认识 了查理。查理告诉他由于自然环境和资源长期被人类掠夺性破坏,地球自身的平衡系 统已经面临崩溃,人类即将面临空前的自然灾害。查理说有些国家已经在联合秘密研 制并建造可以躲避这个灾难的方舟,杰克逊以为他是个疯子就一笑而过走开了,最终 却知道了查理的预言所言不虚。故事继续发展,在不同的地方发生了地缝开裂的诡异 事件,甚至有一次女主角,也就是杰克逊的前妻竟然在超市亲历地裂的景象。这么多 的事件都只是在为铺天盖地的特效场面做铺垫,同时它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灾难的步步逼近。 心情也越来越紧张起来。 这是一部灾难片,也是一部科幻片,它所展现的灾难毁灭场景,遍寻影史也罕有匹敌。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 我们有幸借助高超无比的计算机技术, 看到了世界末日发生之时的 震撼之景, 崩裂的大地,深陷的地面, 滔天的巨浪,火热的熔岩, 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看过之后心情也是随着电影情节的起伏而跌宕着, 每每看到主人公死里逃生, 顿时松了一口 气。虽然知道,这部电影绝对不会脱了好莱坞的俗套,男主角定然会活到最后,可是还是很 揪心。正所谓,看三国掉眼泪——瞎操心了。不过,这也正是科幻电影魅力独特之处。人们 的非凡想象力,从一开始就赋予

了科幻电影以绵延不断的长久生命(本站 推荐WWw.)力,一路走来经过了 100 多年。这一百多年里,许多科幻精品横空出世重写电影历史,推动着这个独特的片种不断的 创新发展,并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如果电影是梦的话,科幻电影可以说是最瑰丽 的一个。而 2014 又是科幻电影中的奇葩。 电影是影像的艺术,所以绝佳的创意必须有足够强硬的技术支持才能展现给观众。这也 是绝大多数经典的科幻电影作品出自好莱坞的原因。 由于技术所限, 早期的科幻电影多显得 粗糙,特技效果让人不敢恭维,没有多少留给人们铭记的经典。但是正是这些早期电影人的 不断探索,让今日之科幻电影有了如此迷人的风采。 科幻电影是我从小时候开始就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出名的不出名的都在我的前后搜刮下 看得差不多了,可观看《2014》时无比兴奋的心情却是从来没有的。电影导演罗兰 . 埃默 里赫深谙如何控制影片的节奏, 使得故事的发展一直张驰有度。 有受雇于政府的内敛深沉的 科学家; 有权力欲膨胀、 为达目的不折手段的白宫官员; 有自私自利、 令人厌恶的俄国富翁, 还有他的两个混蛋儿子;还有查理,他是一个行为怪异的电台播音员,对玛雅人的“2014” 预言非常痴迷。这些形形色色的角色给电影平添生气。 既然是灾难片, 最激动人心的自然是灾难发生时的场景。 当崩倒的大楼将要撞上杰克逊

他们的飞机时,我的心真是紧的要缩成一个团了。而火山爆发之时,绚丽的光环,飞起的沙 石又带着一个诡异而令人恐惧的美感。在这样紧急的时刻,我却在欣赏风景,不知这是不是 影片导演想要看见的事呢? 但是, 是不是只要有强大的电脑技术就能拍出好电影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随着电脑 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好像已经没有无法展现在荧幕上的光影了, 科技带给了人们无穷的希 望,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在另一个方面,科幻电影最核心的部分――创意,越来越显出颓势 了。放眼望去,现在在荧幕上大行其道全是超人,蜘蛛侠,蝙蝠侠等漫画英雄,任何一部科 幻影片只要花大价钱好像都可以用特效堆砌的光怪陆离。 而像以前的科幻带给我们痴迷般的 心醉,却越来越少不知去何处追寻了。 所幸的是, 《2014》无论在画面上还是剧本创意下,都算是当今科幻电影中的翘楚,年 初看了这一部电影,也算是得了今年科幻之旅的好彩头。不知当地球最终毁灭的时候,所展 示出的景象是不是会像电影里那样呢?不过, 希望这部电影不要一语成谶。 地球上的人们是 该早点准备了,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 我希望它不是慌乱的逃命, 而是有条不紊的

《观《无主之地》有感(精选多篇)(全文共6824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