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浅探方鸿渐悲剧人生的成因

时间:2024-12-06 05:37:16
浅探方鸿渐悲剧人生的成因(全文共7141字)

目录

论文摘要……………………………………………………………………………………………

关键词………………………………………………………………………………………………

正文…………………………………………………………………………………………………1

一、方鸿渐人物形象浅析…………………………………………………………………………1

二、悲剧成因之知识分子的文化心里……………………………………………………………2

三、悲剧成因之爱情婚姻观念……………………………………………………………………3

四、悲剧成因之社会生存环境……………………………………………………………………4

五、悲剧成因之中国传统文化成就的人格………………………………………………………6

注释…………………………………………………………………………………………………7

参考文献……………………………………………………………………………………………7

[论文摘要]:方鸿渐——钱钟书先生在其代表作《围城》中极其用心塑造的文学人物形象。其情感围城和事业围城使之成为那个特定年代文化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受过西方先进思想的教育,自诩是脱胎换骨的一代,但心理、思想中双残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加之动荡的时局,使得他们在面对情感、事业时表现的并不像他们自身想象的沉稳、干练,相反是在矛盾中逐渐趋身沉默、虚幻甚至是堕落。并且在这样的悲剧中走完自己的一生。方鸿渐悲剧人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观上有其自身的文化心理和爱情婚姻观念;客观上有社会生存环境和社会传统文化的影响。本文以文化价值与人物心理为主线,从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爱情婚姻观念、社会生存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成就的人格等方面入手探讨方鸿渐悲剧人生成因。

[关键词]: 方鸿渐;悲剧人生;成因

浅探方鸿渐悲剧人生的成因

    钱钟书是我国20世纪一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其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围城》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1】。本文从分析《围城》中主人公方鸿渐入手,探讨其悲剧人生的成因。

一、 方鸿渐人物形象

    每个人都会有其自身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在中西新旧文化激烈冲突、碰撞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围城》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其自身性格的矛盾性和观念的局限性。而正是因为客观、主观因素局限,方鸿渐的人生无论是在情感方面,还是事业方面都注定是在一个又一个“围城”里不断进进出出的悲剧人生。让我们走进方鸿渐的人生,简述一下他的情感围城与事业围城。

1.情感围城

    在方鸿渐的情感生活中有着三位极其重要的女性,即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他们就是三个点,串成了方鸿渐的生命线,也见证了其悲剧的人生。苏文纨是和方鸿渐同船回国的女博士,曾经在北平上大学时期他们是同学。在方鸿渐看来苏文纨是“最理想的女朋友,有头脑,有身份,态度相貌算得上是大家闺秀,和她同上饭馆戏院并不失自己的面子”,但爱苏文纨却勾不出方鸿渐的爱意,方鸿渐只是把她当作在精神空虚无聊时的“消遣伴侣”。奇妙的是回国后,方鸿渐一次拜访苏文纨时,几乎是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她的表妹唐晓芙——“摩登文明社会里那桩罕物——一个真正的女孩子。”方鸿渐与唐晓芙的真心相爱惹恼了苏文纨,使得其对他们特别是对方鸿渐充满了敌意。苏文纨在请来自己的崇拜者赵辛楣刺激方鸿渐未获成功后,气急败坏地向其表妹唐晓芙讲了一些方鸿渐的风流韵事,使得唐晓芙感到伤心和失望。面对唐晓芙的怒斥,方鸿渐却没有力挽狂澜,而是草率地了结束原本还有希望可能修复的真挚爱情。在与唐晓芙分手后, ……此处隐藏1748个字……,从而注定了他在中西新旧文化价值中不能选择其中一种来作为,只能放任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文化价值在自己身上同时作祟,任其调和且冲突着。文化是一种埋藏在人的意识中的积淀物,在一点外部的条件的刺激作用下便会化作一股强大的心理力量,指引着人们去追求自己所欲求的东西。方鸿渐没有认识清楚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的价值差别,从而选择其中一种加以坚守或取长补短,其文化心理是复杂的,这样方鸿渐只能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围城中掩蔽自己的价值欲求, 从而走完悲剧的一生。

五、悲剧成因之中国传统文化成就的人格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即个体欲求必须与社会的道德相符合,两者矛盾冲突时要压制自身的欲求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这种对个人行为的约束主要凭借自身的认同而缺乏必要监督机制和力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成就人格方面往往出现两极的情况。正如我国学者徐观复先生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性格及其历史的命运》中指出的那样:自本自根的中国文化是如何的根深蒂固;但在道德上却只能成就少数人,而不易成就多数人。道德的对象是各人自己的心,其尺度也是各人自己的心。心在内里,可内视而不可外见,可省察而不可计量……既不可能在客观上摆出来如轻重长短之不可争;也不能如产业传承不可易。这种只能信自己而无法传于他人,只好看自己而不能看他人的格局,若不向上升起而向下坠落,便可一转而成为只知有己,不知有人的格局。因而,中国知识分子常是由文化上以道德之心为一切的出发点,一转而为以自利之心为一切的出发点,由以一切为充实个人道德之心之资具,一转而为以一切为满足个人私利之心之工具;于是中国文化在成就人的人格上,常表现为两极的世界。”【5】笔者认为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中国传统的文化价值与生物性相背离。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的特征是压制个体的欲求,消溶个性,也就是说,在“天理”和“人欲”相冲突、相矛盾的时候,要求人们“存天理灭人欲”。然而人和动物一样具有吃喝等生物属性,即生物性始终都会发生作用。在强大的以“存天理灭人欲”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文化氛围中,在生物逻辑与文化价值处于激烈对抗状态时,少数的人坚守并使自己的行为与社会公认的道德相一致,而大多数人为了实现自身生物性需求往往采取曲折的方式,表面看来符合社会公认的道德要求,而实际却严重违背了社会道德。这样就形成了此种现象:社会道德对少数人来说具有约束作用,塑造出正直的人格;而对于大多数人社会道德只是谋求生物性需求的手段和工具,于是陷入了虚伪的境地,随着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这成了中国国民人格的一大特征,集中体现在面子观念上。脸的内涵是自尊和知耻,面子的内涵是自我掩饰或虚饰。

在围城众多人物中方鸿渐算得上是一个要脸的人,他坚守的道德使他对自己不光彩的事无法释怀,对李梅亭、顾尔谦等人的“可耻的堕落”而感到厌恶。然而方鸿渐从小就过着衣食住行有人打理的养尊处优的生活,这养成了他不懂人情世故的致命的性格弱点。那时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要想实现自己的欲求必须要建立必要的人情关系网,否则处处会受到他人的打压、排挤。方鸿渐因要脸坚守的道德与社会普遍因面子坚守的道德在实质上格格不入,自然也就无法逃避,以妻子如衣的精神胜利法,对悲剧的命运进行自我安慰。

由此,方鸿渐以其自身的矛盾性和其具有悲剧色彩的一生作为中国三四十年代在中西文化作用下的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那个阶层的生存与精神状况,而造成方鸿渐的人生悲剧不仅有社会的原因,更重要的还有其自身的原因。

注释:①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2页

②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83页

③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85页

④解志熙.病态文明的病态产儿——论‘围城人’方鸿渐.中国文学研究年鉴.第320页

⑤黄克剑,林少敏.徐复观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第142-143页

参考文献:

【1】夏志清著.中国现代小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2】钱钟书.围城.三联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3】张丽华.解读方鸿渐的尴尬人生.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4】钱穆.国史新论.三联书店.2001年版

【5】李莘.在悲剧的背后——论《围城》的文化与人生底蕴.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月刊.1991年第8期

《浅探方鸿渐悲剧人生的成因(全文共714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