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5篇《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目录》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语文教育教学论文目录》相关的范文。
篇一:教育教学语文论文1中职语文教学要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对此,教育主管部门也有着清醒的认识。
2009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从新大纲的要求中不难看出语文在中职教育中所承担的重要使命。
基于这一要求,语文教学必须发挥相应的作用,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做出应有的贡献。
2中职语文的教学策略
2.1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依托的是我国丰富灿烂的文学资源,而中国文学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所表达的感情总是依托于具体的情境。
传统文学作品中有各式各样的情感表达,有斜阳晚树也有小桥流水,有抚今追昔也有壮志未酬,有人生苦短也有悲欢离合,有忧国忧民也有对酒当歌。
然而,这些情感和情境与今天我们的生活有着一定距离,对于文学基础相对较差的中职生而言,理解难度更是不言而喻。
所以,语文教师如果想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就必须还原和设置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接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3]。
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来说,本首诗只有4句,其表面意思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对其背后隐藏的内涵和意义,却需要通过还原当时的情境才能让学生理解。
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先介绍作者李白和诗的主角孟浩然的情况,让学生知道:古代交通不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了,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
然而,李白与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
从《李太白集》里可以看出,李白最崇拜和喜欢的诗人就是孟浩然———李白在《赠孟浩然》中曾经写过“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句。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两人的友谊,他们诗才出众、互相仰慕、相见恨晚。
在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李白与孟浩然经历了一场长时间的同游,把孟浩然既当作老师又当作朋友,感情甚笃,所以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因此,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充满了与偶像依依惜别的味道,显得颇为伤感。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则别有深意,因为扬州在当时是京杭大运河上最重要的城市,也是当时中国最大最繁华的城市。
对于扬州的繁华,李白一直非常向往,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前去,所以李白的“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依依惜别之外又多了一分羡慕和无奈。
继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位于山顶的黄鹤楼是当时最高的楼之一,登高远眺整个长江漫漫无际,接地连天,十分壮阔。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眼看着帆船一点点消失在远方,可想而知他注视的时间有多长。
让学生用感情去诵读,引导学生想象、领会诗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体验古人深情厚谊带来的感动和温暖。
从审美角度来看,后两句诗又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空阔感,用唐诗研究专家康震的话来说就是,读这样的诗歌,能让你感到整个人生的境界都是开阔的。
2.2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在目前的语境下,多元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对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多元文化所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强势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入侵,使得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降低。
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文化,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价值。
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价值,并对其产生认同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指出外来文化和流行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例如目前十分流行的日韩剧所依托的日韩文化,其根源则是中国的儒家文化。
如果我们由此入手,就不难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4]。
其次,引用实例说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例如在世界各地普遍兴起的孔子学院和汉语热;法国总理希拉克十分热爱中国历史,对于青铜文化的研究近乎专家水平;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能说十分流利的中文,这都体现出各国政要对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重视。
中国文化所体现出来的智慧是一种生存智慧,在1988年的一次集会上,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其共同发表的宣言中表示,如果人类要避免世界性混乱,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那里寻找智慧。
当学生了解到这些之后,定然能够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3联系古今,拉近距离
中国传统文化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中延绵传承,从未断绝,许多文化现象在今天仍有遗存。
所以,语文教师要结合现实,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解释中国传统文化[5]。
例如今天所说的“名字”在古代其实包含名和字两个概念,名与字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著名诗人李白,字太白,这里的太白实际上指的是太白星,而李白名中的“白”字就是太白的简称。
再如苏轼,字子瞻,名中的“轼”字是乘马车时的扶手,用以眺望,所以用“瞻”作字。
除此之外,在古代称字表示对他人的尊重,例如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当时的许攸,原来称曹操为孟德兄,后来对曹操有意见了干脆称他为曹阿瞒,由此引来杀身之祸;又如当年三十多岁的康有为见到二十多岁的梁启超时称其为“卓如兄”而不是“启超”,就是为表示对梁启超的尊重。
在这里“,兄”并不一定表示年龄的差异,而是对于对方地位的认可及人格的尊重,所以在古代年逾古稀的老人称呼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为兄的事情并不少见,由此也不难看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和温润是十分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2.4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一门课程若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依赖师生的良好配合,语文也不例外。
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而不能由教师一味灌输。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呢?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认真备课、联系现实,充分运用启发性的语言,张驰有度、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古代场景和古代人文气 ……此处隐藏28484个字……么,具体落实到高职语文教育个性化的真正实现层面上如何呢?笔者认为需要满足三个方面需求:一是人性化需求,二是个体化需求,三是特色需求[3]。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与时俱进,尊重他人的创造。在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中,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辨析学生的审美情趣,恰当地引导学生在自我体悟当中尽情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们不要束缚学生的思想,要敢于打破桎梏,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升华———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创造
1.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必须注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当下,作为与生产实践零距离接轨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自己的独有的机制体制、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培养广大莘莘学子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必须是在学生不断汲取所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与社会生产实践充分结合,不断地融会贯通,不断地强化思维,不断地拓宽思路,使学生在自我积累、自我提升过程中形成较为切合实际的创新意识、创新灵感、创新思维、创新想象等,进而培养出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4]。比如,我们在学生创新能力中的想象力培养中就需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创设项目情景[5],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必要的锻炼,在生活中得到灵感的切入,在情景之中提高创新的水平。另外,我们在创新能力中的创新灵感与创新思路的'培养中就需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进行多维度、多元化的训练,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积极性,发掘灵感源泉,拓宽创新思路,形成“大众创新”的新常态。
2.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必须完善教育教学评估机制
高职语文教育评价是对高职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预期目标的达成度、教育目标的实现度、教育结果的效益度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是创新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创新高职语文教育教学就必须完善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的评估机制,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使高职语文教育教学目标在教学相长进程中得以提升。当然,语文教育教学评估不是简单地、局部地进行量化分析和定性总结,而是在真实、系统、全面衡量教育教学过程与成果的基础上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确保高职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从而实现语文教育教学作为母语统领各学科的本质意义[6]。综上所述,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人文精神的体现,不应该被实践技能等专业学科挤出历史舞台,舍本求末的教育教学会背离我们高等教育根本宗旨。我们应该大胆改革,不断尝试,赋予高职语文教育教学以新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让我们的高职学生在技能学习中传承语文教育教学的精髓,促进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拥有强劲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李敏,李保江.浅谈高职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定位[J].科技创新导报,2010(27):153.
[2]杨菊.论高职语文延伸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J].学苑教育,2013(20):38-39.
[3]李成森.高职语文教学个性化的探讨.辽宁高职学报,2008(3):31-32.
[4]姜彩云.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0):172-174.
[5]裴娣娜.情境教学与现代教学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9(1):5-8.
[6]李珺.浅谈高职语文有效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思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3):56.
篇十五:语文教育专业论文一、高职语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教育体制历史悠久,但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体制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单一,不够多元化,并且普遍将分数和升学率视为教学目标。造成如今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这个现象在如今的高职语文教育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二、高职语文教育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课堂的小主人。高职语文教育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交流。如教师在讲授到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应在其形象上的三美方面做点拨,并重点分析其绘画美,剩下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自我总结,以此培养高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通过疑问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尽可能的鼓励青少年学生提问,真正做到“不懂就问”,尊重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思考和质疑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质疑,用特殊符号记录下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而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通过质疑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克隆的真正含义,结合课本上讲解的内容,也能将相关的知识深入到学生脑海中,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这对于语文阅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创新教学方式
“新”是陶行知思想教育精髓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其能适用于现代教育,并对教育产生影响的缘由之一。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如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如摄影机,录像机等,训练型的模拟教学活动。微格教学的具体教学首先应该分析学生,然后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概念和礼仪规范理论讲解,案列分析,现场模拟和回放录像进行他评和自评,最后进行教师总结和评价,学生反思总结。如当在学习《巴黎圣母院》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演绎,通过话剧里的三个主人公形象,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美丑对比”,形成自己对美丑的评价标准和自己对世界的观点。同时通过微格教学让学生转变为教师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教师师辅助学生进行共同评价,发现不足,然后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转变教育观念,进行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观念,让教育与时俱进,这是每个教育家的共识,陶行知先生也不例外,他主张教师的教育能不断创新,不断改革,这样才能保证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才能成为新时代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下,高职语文教育应跟随时代的步伐积极改进。这就需要高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将高职学生的内心情感为基点,将知识和经验作为学习基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做好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如在学习诗歌鉴赏时,当学到《琵琶行》时,通过讲解白居易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引发学生们的思维,自己总结出白居易触景生情而想到自己仕途的坎坷,真正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具体含义。在不久的将来,高职学生就是社会的主要劳动者,因此,做好高职学生的语文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只有高职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指引着高职语文教育的前进方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