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6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一:《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林冲由逆来顺受、委屈求全到奋起反抗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2.学习本文通过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分析林冲思想性的发展变化和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2.在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上,应当突出心理活动的描写。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林冲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与步骤
1.介绍作者和作品
在预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简要介绍,再由教师补充。
施耐庵,生于1296年,卒于1370年,元末明初人。曾考中进士,作过两年官,后来弃官回乡闲居,从事写作。
《水浒》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书是作者在民间传说、话本、杂剧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它艺术地再现了梁山泊农民起义的产生、发展、经过直至失败的过程,歌颂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精神,揭露北宋王朝朝政的黑暗。《水浒》故事性强,情节紧张生动,引人入胜,语言简练生动,是在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的文学语言。
2.介绍与课文有关的情节
预习提示介绍了有关情节的梗概,可让学生自己阅读。
3.分析林冲的性格
教师:关于林冲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变化,课文的“预习提示”概括为“由逆来顺受、委曲求全走向反抗道路”。下面,我们按故事情节发展的几个阶段作具体分析。
提问:课文开头一段“闲话”对表现林冲的思想变化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一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二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插叙的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提问: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明确:林冲听到李小二的报信,并确知从东京来的尴尬人就是陆虞候时,马上意识到“那泼贱贼”是要“来这里害我”,他识破了仇人的阴谋,激起了复仇的怒火,气愤地说:“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说罢,便怒冲冲地“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次日,“带了刀,又去沧州城里城外,小街夹巷,团团寻了一日”。这说明,当迫害逼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但是,“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提问:但是,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管营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林冲是心有疑虑的,他曾对李小二说:“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但他还是听从了安排,而且作了长久打算。当他看到草料场里自己将要栖身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时,便想:“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大难已经临头了,他却想安稳过冬。这说明林冲的心中,复仇的念头更淡漠了,委曲求全的思想又占了上风。后来,买酒途经山神庙时,还祈求“神明庇佑”。生命已危在旦夕,林冲却仍在幻想,这充分说明他还有随遇而安的思想。
提问: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明确:草料场火起,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一条死路。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提问: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明确: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了解当时社会的黑暗、二是认识封建社会人民群众奋起反抗统治者的必然性。第一点,林冲本来是北宋京城80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就决定了他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满足现状,缺少反抗精神。像林冲这样的人尚且无法维持安定生活,不能保障生命安全,那么,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之痛苦不是可想而知了吗?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黑暗,朝政的败落。第二点,林冲性格的转变,关键是一个“逼”字。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当时,封建统治阶级肆无忌惮地残害人民,使人民无法生活。为了活下去,人民群众才不得不起来反抗斗争,这就是“官逼民”。《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这使我们认识到封建社会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
布置作业:
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篇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案教学要点
分析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内容与步骤
1.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师介绍关于细节描写的知识: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对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具体描写一种描写手法。细致描写是作品刻画人物性格、叙述事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提问: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把文中几处主要细节描写找出来,分析它的作用,然后总结归纳。举例:
(1)开头细致描写了陆虞候等人鬼鬼祟祟的言谈举止,暗示他们是在密谋害人的事,而且和林冲有关系。这些细节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出了李小二给林冲报信,林冲寻敌复仇的情节。
(2)林冲要去沽酒来吃,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草厅被雪压倒后,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安分守己 ……此处隐藏49565个字……。
2、认识林冲软弱性格的成因。 3、辨证地看待林冲的“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问:俗话“少不看《水浒》”是什么意思
明确:《水浒》描绘了梁山英雄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义举,难免涉及他们杀人放火、胆大妄为的情节,年轻人血气方刚,情绪冲动,容易受水浒人物的影响而意气用事。 问:这句话有无道理
明确:有,但失之片面。它只看到了其中打打杀杀的场面,却忽略了英雄的行为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抗。《水浒》所揭示的正是“官逼民反”的主题,这句话是在误解《水浒》主题的前提下所做出的结论。
2、歪曲、误解《水浒》主题的还不止今人,清代的金圣叹就批判过《水浒》主题,他说:
“无恶不归朝廷,无美不归绿林,已为盗者读之而自豪,未为盗者读之而为盗也。”(《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之一?序二》
3、即便如此,金圣叹依然对《水浒》的艺术成就赞不绝口,他说: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都写出来。”(《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4、 按照金圣叹的说法,林冲自然也有与众不同的性格。
教师读《羊和狼的 故事 》,引入对林冲性格的分析。
附:羊和狼的 故事
很久以前,羊和狼还没有结下冤仇。一只羊走散了,离开了羊群,正在它茫茫无计的时候,碰到了一群狼,它要求狼群收下它,狼同意了。但是,头狼提出了一个条件,要求羊必须捕获一只动物作为献礼,否则,它将被驱逐出去。羊很犯难,因为它是草食动物,没有尖牙利爪,而且对其它动物,它也不熟悉,但是为了能够加入狼群而不至于饿死,它还是硬着头皮去了,在路上,它恰好碰上一只小羊,就顺势将它抓获,献给了狼群,狼吃过羊肉的美味以后,从此十分喜欢羊肉,而且为了准确了解羊的情况,这只羊成了头狼的好朋友。?
------------如果说,《水浒传》里只有一个真正悲壮的英雄,那么这个英雄非林冲莫属;如果说,梁山好汉里只有一个富有人道精神的帅才,那么这个好汉也非林冲莫属;如果说,《水浒传》里也居然有一个真正的爱情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林冲和他的夫人之间。林冲就象这个寓言 故事 中的羊,他原本不属于狼群,可他最终只能活在狼群之中。林冲是痛苦的,可是这痛苦只属于他,梁山中没有人能真正地分担他的痛苦,他是最值得我们同情的英雄,他也是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林冲是所有在这片土地上生存过的中国人缩影,他是中国 历史 上一切苦难的缩影。他是羊,可是他却不得不成为狼;他是人,可是他却不得不杀人;他是我们所有人的叹息,是《水浒传》里最震撼人心的艺术形象。
那么,林冲是如何由羊变成狼的呢
二、分析林冲性格的转变
1.回顾课文主要情节。板书:
沧州遇故旧——→买刀寻仇敌——→接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2. “沧州遇故旧”一节?
一)、概括课文开头一段“闲话”的内容?从言谈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在情节安排上它对这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一段有两个内容:①、是插叙了当初在东京时的情况, ②、是林冲、李小二相遇后的一段对话。
作用:插叙这一段内容,表现了林冲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反映了林冲对黑暗现实的不 满。从林冲和李小二的对话里,又看到他忍受屈辱、不思反抗斗争软弱动摇的性格特点。他明知是高俅“生事陷害”,自己才吃了官司,被刺配到沧州,但和李小二说到这件事时,他并不气愤、痛恨,还把高俅称作“高太尉”,甚至认为是自己冒犯了高太尉才受了官司。这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安分,也表现了他忍受屈辱、性格软弱的一面。
----------课文开头一段,可算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引子,为以后情节发展作了交代。
3、分析“买刀寻仇敌”一节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到沧州,远离了京城,高俅一伙,陆谦、富安又追到沧州,在李小二的酒店里密谋陷害林冲。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的什么性格
提问:林冲的反应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
明确:林冲始而“大惊”,继而“大怒”。
“大惊”——他始料不及,他已刺配沧州,本想忍辱求全,有朝一日回到东京,与家人团聚,这也为高俅等所不容;
“大怒”——高俅等已害得他有家难归,有国难投,现在又派人追到沧州害他,必欲置于死地。此时的林冲已不像在发配沧州途中甘受折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凭两个押差在野猪林将自己连手带脚和枷一起紧紧地捆在树上眼睁睁地等死,他的思想中已爆发出反抗求生的火花,恨不得将仇敌骨肉剁为泥。
买刀寻敌——表现了急切复仇的激愤心情。说明当迫害到眼前时,林冲也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
但必须注意到, “街上寻了三五日,不见消耗”时,“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对仇人有所怀疑,却失去了应有的警惕性,刚刚点燃起来的复仇怒火又慢慢熄灭了。这说明林冲的反抗并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矛盾冲突起而又伏,情节由张而弛。
4.分析“接管草料场”一节
陆虞候等人对林冲的迫害并没有停止,派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诡计,想置林冲于死地,林冲是什么态度?(从他被换去看守大军草料场时的态度和到达草料场后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状况
明确:到了第六日,管营换林冲去看管大军草料场。林冲虽也疑惑,“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然而他还是领命前往。这不能不说他还存有“只要没事便好了”的侥幸心理。
看到被朔风摇撼的茅屋,还想第二天找泥水匠来修理,买酒的途中还祈求神明的保佑,这都表现出他随遇而安的思想。“火盆”的这个细节说明林冲性格的细心缜密,他管草料场仍然是战战兢兢,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由于自己的不慎酿成大祸。已经沦落到如此悲惨境地,仍然想苟安求生,平安无事地过日子,说明林冲心中复仇的念头更加淡漠了。
5、分析“山神庙复仇”一节
A、投宿山神庙,掇石靠门——为下文偷听埋下伏笔。
B、“这条计好么?”
这条计——火烧草料场谋害林冲? ↘侧面写出高俅父子的凶残歹毒
“好”——烧死林冲而不留罪证 ↗
C、提问:了解了事情真相的林冲,此时此刻会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呢
明确:残酷的现实给林冲上了难得的一课:生路绝了,幻想灭了。林冲心中燃起复仇的怒火。
D、提问:林冲即将走上复仇反抗之路,新仇旧恨如山崩似海啸一齐激荡心头,假如你是电影导演,你将用什么样的画面表现此时林冲的心理活动,以便顺利过渡到林冲下一步复仇的行动,并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明确:可以给出以下画面:妻子的两次受辱,误闯白虎堂,刺配沧州道,野猪林遇险,陆虞候密谋,草料场的熊熊大火。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