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计划

对某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精选多篇)

时间:2025-02-20 07:11:27
对某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精选多篇)(全文共18475字)

第一篇:对我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

一、铜仁地区茶叶生产发展变迁和优势

(一)铜仁茶叶发展的历史变迁

铜仁地区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的《贵州通志》记载,石阡茶叶“始于唐代,种茶、饮茶遍及于明朝,岁约出10万斤”。据陆羽茶经载(成书于公元760-780年)“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夷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我区的石阡、思南、印江、沿河、德江县属思、夷州地区。明清时期石阡坪山茶已在全国享有盛名。《印江志》记载:明永乐年间梵净山绿茶被列为朝廷“贡品”。《沿河县志》中记载“姚溪茶、野茶坨昔皆为贡品”。由于历史原因,相当的一段时期内,茶叶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发展较慢。石阡县茶叶生产规模相对较大,在50年代初,茶园面积达到万亩,成为贵州省被国务院表彰的两个县之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茶叶得到了较大规模发展,我区利用日本“黑字还流”贷款和综合农业开发项目,把茶叶作为支柱产业之一重点开发,发展茶叶生产基地近3万亩,并相继组建了石阡、松桃、印江及沿河县4个茶叶公司和地区武陵山茶场。进入21世纪,地委、行署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茶叶领域内引进了山东天目茶业集团、浙江嘉盛武义茶叶公司、和泰茶业有限公司等一批外商企业,依托外商的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激活了国有资产,茶叶产业焕发出活力。

(二) 铜仁地区茶叶发展优势

优势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和品种资源。铜仁是贵州最适宜种茶的中心区域,是名优绿茶的重点产地。全区宜茶地主要是黄壤、红壤、黄棕壤等ph值为4.5-6酸性土壤类型,质地疏松、底土无硬盘层、排水性好、坡度适中;宜茶地有120万亩以上,土壤富含硒等微量元素的面积20万亩以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3.6-17.5℃,≥10℃的日数,积温在4000-5700℃,降雨量为1100-1400毫米,空气湿润,相对湿度大,是全国日照低值区之一。日照为1067-1497小时,日照率25-33%;光照中漫射光多。全区现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品种资源120余种,是省保存茶树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份之一。优势二:区内茶叶内在品质独特。根据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对我区样品检测结果表明: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分别为43.5%、3.5%、29.9%。丰富的内含物质使我区茶叶具有香度馥郁、滋味鲜爽醇厚、汤色明亮的独特品质。优势三:开园时间较早、采摘期长。低纬度形成的亚热带气候使我区茶园的开园时间处于四川和江浙两者之间。区内茶叶采摘期可达7个月。春季名茶采摘期40-50天,比江浙多30天以上。茶园封园时间一般在10月初。较长的采摘期为发展茶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优势四:低成本的竞争优势。我区农村劳动力价格平均15-20元/天,茶产业中劳动力工资占茶叶生产成本的40%-50%。优势五:铜仁地区是全省煤电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区内有国家级三大发电资源:思林电站、沙砣电站、枸皮滩电站,煤炭价格300-400元/吨,用电价格0.5元/度;同江浙相比,大宗茶可降低电耗0.3元/斤、煤耗0.5-0.6元/斤。

二、铜仁地区茶叶生产现状

2.1 茶园基地规模

2.1.1 绿茶全区共有绿茶面积8.88万亩,xx年生产干茶2153吨。其中,石阡县3.93万亩,印江县1.35万亩,松桃县1.32万亩,沿河县0.80万亩,德江县0.56万亩,思南县0.41万亩,江口县0.25万亩,铜仁市0.18万亩,玉屏县0.08万亩。石阡、印江、松桃、沿河四县成为我区茶叶生产重点县,总面积达7.4万亩,占全区茶园总面积的83.3%。全区茶园80年代以前种植2.34万亩,xx年以前种植2.77万亩,xx年以后种植3.77万亩。全区投产茶园5.15万亩,其中低产茶园2.96万亩,占投产茶园57.6%。茶树品种以福鼎大白茶、石阡苔茶为主,福鼎大白茶种植面积6.27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70%;石阡苔茶1.84万亩,占全区茶园面积的21%。全区茶园权属为公有制企业的2.01万亩,占22%;为非公有制企业的1.11万亩,占13%;为农户种植的5.76万亩,占65%。

2.1.2 苦丁茶全区苦丁茶园1.34万亩,xx生产苦丁茶330吨。苦丁茶主要分布在五个县,印江县0.59万亩、石阡县0.54万亩、沿河县0.11万亩、思南0.08万亩、德江0.02万亩。除1200亩为xx年以前种植,其余的均为xx年以后种植。权属为非公有制企业的1150亩,其余的为农户所有。区内苦丁茶品种为木樨科女贞属、常绿叶型灌木、蜡子树种和小蜡子树种。

2.1.3 茶叶加工

全区目前有茶叶加工企业49 家,从事茶叶加工人数2275 人,拥有加工设备4574台(套),年加工能力达6867吨,加工产品主要有名优绿茶、大宗绿茶、珠茶和苦丁茶。其中绿茶加工企业45 家,加工人数2190人,拥有加工设备4516台(套),年加工能力达6546 吨,加工产品主要有名优绿茶、大宗绿茶、珠茶。石阡、印江、松桃、沿河四个茶叶重点县的绿茶加工厂39家,占全区茶叶加工厂的87 %。外商经营管理的绿茶加工厂有20家,占全区的44%。招商引进的铜仁和泰茶业有限公司去年开始在铜仁生产加工珠茶,填补我区珠茶加工的空白,对全区的茶叶生产有着较大促进作用。珠茶生产与全区名优茶生产有较强的互补性,珠茶加工在4月底开始,名优茶生产已基本结束,通过机采茶青,有利于提高茶青下树率,降低茶园病虫害,提高茶园产出水平。如松桃县大同茶场,通过用日本进口的采茶机采茶,茶青下树率达90%,同时加强茶园肥水管理,高产丘块达到亩产400多斤珠茶的高产水平。铜仁和泰茶业公司以生产珠茶为主,产品单价在10元/公斤以上,产品批量大,市场广阔,效益好。

2.1.4 茶叶销售市场

铜仁地区每年可产绿茶2500吨左右,主要销往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湖北等地;国际市场主要有非洲、中东等地,主要是珠茶出口。由于品质好,深受外地老板青睐,用作加工名茶的原料。每到春茶生产季节,经常出现外地老板守着加工厂要茶的现象。外商经营的绿茶茶园占全区的70%,外商的销售网络健全,大宗绿茶的销售渠道畅通。高档名优茶多作当地政府部门用作礼品茶,加上江浙茶商的收购,名优茶也供不应求,价格看涨。如印江县高档名茶去年斤价220元,今年达250-260元,上涨10%以上。今年春茶预计价格每公斤20元左右,绝大多数茶叶价格高于上年,由于茶农增收,极大调动了茶农种茶的积极性。

2.1.5 服务体系建设

目前,全区从事茶叶生产管理服务机构主要有农业局的经作站或茶叶站,以及政府内设的茶叶生产管理办公室。全区茶叶生产管理队伍12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96人、管理干部24人。印江县成立了茶叶协会,发展23个会员单位。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茶产业发展,印江、石阡县还出台了鼓励在职干部 ……此处隐藏15058个字……蔬菜种植户无力承担,在平常运送蔬菜中只有等待执法部门下班以后,才敢愉愉摸摸上路,对此不仅车主反映较大,交管部门对由此而造成的安全隐患也头痛不已。

五是龙头企业发展滞后,产品档次不高。调查表明,截止目前,我区还没有一家直接从事蔬菜保鲜、贮运的加工企业,生产出来的蔬菜基本以初级农产品形式流通销售,很难进入外地超市。这种状况不仅实现不了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阻碍了蔬菜产销一体化和社会化服务。同时,由于贮运加工业滞后,使得蔬菜产业对二、三产业的带动不明显,影响了人们对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四、几点建议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区把蔬菜产业确定为全区今后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既符合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运行发展的规律,又符合本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市场特点和需求,是一个极具潜力、值得大力发展的优势产业。尽管当前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但认真分析,这些因素是局部的、可以克服的。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只要下大力气予以解决,我区蔬菜产业一定会再次有一个大的发展。为此,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要进一步统一思想,理清思路。最紧要地就是要按照区委、区政府已经把蔬菜产业确定为主导产业的有利时机,组织全区上下尽快统一思想,尤其是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坚定做大做强蔬菜产业的决心和信心。要教育引导全区上下尽快认识到,区委、区政府之所以将蔬菜产业确定为我区农业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是以汉台“城郊型”农业的特点、以汉台农业产值中蔬菜产值所占的比重、以市内外市场的需求,以及农民增收的实际需要而确定的,完全符合汉台的实际。当前,各级各部门都要尽快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区委、区政府的这一重大决策上来,并把抓好这一产业的发展作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的具体行动之一。要牢固树立持之以恒的思想,坚持不懈地把这一产业抓下去,以彻底改变我区样样都想抓,样样都不成规模的现状。二是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产业结构调整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我区人多地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大这一状况在短期内仍将长期存在,目前农业内部各个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已十分有限,而蔬菜产业既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增收空间十分之大,只要有各级强有力的引导与扶持,其必将释放出更大的效益。建议区委、区政府今后在确定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发展思路、出台兴农政策、制定支农措施时,要把对蔬菜产业的扶持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要把蔬菜产业放在事关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农民增收的角度通盘考虑。各级各有关部门也要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总体工作思路,把如何支持、配合、促进蔬菜产业的发展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大力气,力争用3-5年的努力,使蔬菜产业真正成为带动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三是要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位。要切实增强一种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蔬菜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更直接关系到蔬菜产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当前,要切实认识到加紧对蔬菜从田间到餐桌进行全程监督,确保蔬菜的质量与安全已事关我区蔬菜产业兴衰成败。为此,建议区委、区政府在确立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时,要始终把质量和安全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按照优质、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把推行标准化生产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和方向,通过提高质量和安全使我区蔬菜产业的发展能不断上台阶。

其次,要加强领导,夯实责任。当前,要抓紧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建立蔬菜产业化发展协调会议制度和产业化工作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协调解决蔬菜产业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制定产业化总体规划,审定单项规划方案,检查实施情况,调查研究、处理日常事务工作等。二是要尽快制定规划。要以这次调研成果为依据,尽快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我区蔬菜产业化发展规划,明确我区今后蔬菜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方向和措施。同时,要进一步落实任务,要按照一套班子、一个发展规划、一套实施方案、一个服务体系、一批科技人员的要求,组织专门的工作机构抓好落实。各镇、乡、办事处也要建立相应机构,确定专人,具体抓好规划和实施工作。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建议区上每年从区财政支持产业化资金中预留一定的资金,作为奖励基金。把产业化作为镇、乡、办事处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的主要内容,实施严格考评,以确保全区蔬菜产业化顺利发展。

第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建立健全服务体系。建议区财政或争取上级的财政支持项目,加大在四个方面的投入:一是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资金投入。这部分资金主要用于名、优、特新品种引进的转让费;新品种试验费;新技术推广费以及对科技人员的科技培训等开支。建议每年在区财政支农资金中单列一笔解决。二是加紧建立检测机构,购置检测设备。对部分农口事业单位可重新进行整合,抽调业务熟、技术精的人员组成蔬菜检测站,主要负责蔬菜标准化生产的执法监督、检查和蔬菜品质的检测,对未经检测的蔬菜禁止其入市销售。同时,还应承担为外销蔬菜办理各类证件等工作。建议加紧向上级争取检测设备,尽快投入工作。三是加大对新发展蔬菜地的基础设施投入。建议我区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中把蔬菜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好机井和渠道的配套工作;水利部门每年也应安排一定的资金,解决蔬菜发展的用水问题;交通部门对已成规模的专业蔬菜村和新发展的蔬菜村的道路应优先考虑予以一定的扶持,以解决行路难的问题。四是健全市场体系。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事关我区蔬菜发展的大局,建好、管好该市场意义重大。目前中、省、市已给予了较大资金支持,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门的建设领导小组,协调有关方面,尽快落实项目资金,抓紧各类配套设施建设,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使之尽快成为带动我区蔬菜产业发展的“龙头”。此外,建议对已有的农贸市场,结合小城镇建设与开发,加大资金投入,提高信息服务功能,使其尽快形成网络。

第四,要强化政策引导,提高菜农的组织化程度。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在二、三产业比较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较多的村组,可继续采取专业大户、外来客商通过转包、转让、出租的方式,引导农户将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以解决部分农户想种地而无地可种,部分农户不想种地而有土地的问题。二是组织菜农建立各类蔬菜协会。建议此项工作在蔬菜技术服务部门的指导下,尽快在部分村组试行。三是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各项政策措施。中、省、市、区有关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已经出台,关键是抓落实,切实将各项措施能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和销售企业与农户签订定单,推行标准化生产,带动基地发展。

第五,要协调方方面面创造宽松环境,支持蔬菜产业发展。一是要协调电力部门纠正把蔬菜抽水用电视为经营用电的做法,按中央1号文件的要求,把对农民“多予”措施真正地落到实处;二是要协调交通、运管部门把对机动三轮车过多的收费项目砍下来,区别经营性与生产性三轮车的用途,把真正用于生产性的三轮车的不合理收费抓紧取消;三是协调信用社进一步加大小额信贷的工作力度,尤其是蔬菜种植户在发展大棚蔬菜时应予更大的支持;四是协调交通部门尽快在我区范围内建立起农产品的“绿色通道”,确保我区蔬菜运销的畅通无阻。

《对某区茶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精选多篇)(全文共1847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